曾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是中國的“化學激光之父”,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光電人物! 人物簡介 張存浩,1928年2月23日出生于天津,籍貫山東無棣,物理化學家和激光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所長。 張存浩院士有中國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稱,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成果,業界認為他得到最高獎實至名歸。 1943年張存浩考入廈門大學;1947年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化工系;1950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當選為中科院化學部常委;1986年至199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 2013年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 張存浩是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 研究雙共振光譜學和分子碰撞傳能,短波長化學激光新體系。研究水煤氣催化合成液體燃料,在發展熔鐵催化劑和解決流化床傳熱與反混問題上有所貢獻。 傳奇人生 張存浩一直記得福建長汀的那一束燈光。那是中學時代,他與姑父姑母夜晚讀書時共用的一個燈泡發出的微弱光亮。 張存浩的家世讓很多人覺得傳奇。他的祖父是清朝最后一個兩廣總督,外祖父是清末民國時一位大軍閥,伯父、父親都曾留洋海外,伯父在哈佛大學學市政,是著名的市政建設專家,姑姑張錦23歲在美國獲化學博士學位,是我國較早的有機化學女博士,姑父傅鷹是我國著名化學家,首屆學部委員,叔叔張镈是著名建筑師,人民大會堂的設計者。 1928年張存浩出生在天津,與父母一起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但平靜的生活在1937年被日軍的槍聲打破。 張存浩回憶:“母親讀書不多,但很有民族大義,她不愿讓自己的長子在淪陷區接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教育,便與姑父姑母商量能不能把我帶到重慶后方去生活! 早年從美國學成回國的傅鷹、張錦夫婦抗戰期間輾轉任教于重慶大學、福建大學。從1937年8月起,9歲的張存浩便隨姑父姑母開始了數年的抗戰流亡生活。傅鷹、張錦將張存浩帶到自己身邊,極盡教育啟蒙之責。從他們身上張存浩較早接觸到了科研生活。姑父姑母獻身祖國教育和科學事業的舉動,以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都深深地影響著少年張存浩。 一天晚上,三人同在燈下看書,張存浩正看英文,姑父問他:“你為什么不多花點時間在中國文字上?”隨后,傅鷹便情不自禁地講開了,說中國文學和文字有很深厚的基礎,我們不能只注意外國的,一定要把中文放在前面,放在第一位。聽完姑父的話,想著正被侵略者踐踏的祖國和大批與姑父姑母一樣用生命堅守的中國文化根基的學者,熱血的張存浩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1943年,15歲的張存浩考入廈門大學,次年轉入重慶中央大學,1947年畢業。1948年赴美,1950年,22歲的張存浩獲美國密西根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 此時,太平洋的另一邊,朝鮮戰爭開戰,張存浩發現自己一夜之間成了同學們口中的“feo(敵人)”,美國報紙的頭條也將中國描述成敵人,他覺得沒有必要再在美國待下去了。張存浩做了第一件人生中叛逆的大事:違背姑父姑母讓他在美讀完博士的意愿,自作主張提前回國。 1950年8月送走回國的姑父姑母,他便買好了下一班回國的船票,10月啟程回到剛剛建立一年的新中國。 “我一回國就是抗美援朝,我的很多同輩都有相同經歷,應該說對我們有時代的要求,拿國防研究來說,不是你愿不愿意做,而是你必須做!睆埓婧七@樣回憶自己的科研生涯,幾十年的時間他的科研經歷了三次“轉行”,在心中總有一束光在牽引著他,那束光就是國家需求。每次“轉行”他都竭盡全力,做到盡善盡美。 1951年的一天,東北科研所大連分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所長張大煜在留學生接待處看到了張存浩的材料,邀請他到大連看看。當天晚上張存浩與張大煜一起乘火車前往大連。 實驗設備一流、已有從國外回來的研究人員先于他在此工作,張存浩發現這是個“顯身手的地方”。23歲的張存浩從這里開始了自己60年的科研生涯。 他接到的第一項任務是我國催化劑研究奠基人、所長張大煜交給他的水煤氣合成燃料研究,就是要從水煤氣中獲得燃油。 當時張存浩的研究與世界同步,毫不遜色于西方大石油公司,“當時美國人遇到嚴重困難,催化劑破碎嚴重。 我們找到了一種基本不破碎的催化劑!睆埓婧普f。從1951年到1958年,7年的日日夜夜他們的研究經過“小試”“中試”、與煉油廠合作,最終做到從每立方米煤氣中得到產品200克,而當時美國只達到50克。 但就在此時,大慶油田被發現,天然油的成本更具優勢,合成油的研究成果只能擱置!爱敃r沒有什么不舍,后來想如果當時接著做,可能會做得更好!钡敃r年輕的中國科研人員沒有選擇,他們只能放下“更好”的可能,轉向國家更需要的地方。 上世紀50年代末,緊張的國際形勢迫使中國必須獨立自主并迅速發展國防尖端技術。張存浩很快轉入火箭推進劑研制這一全新領域。他和同事們在硼烷燃料、固體推進劑、固液推進劑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實驗。他和同事何國鐘等提出了固體推進劑燃速的多層火焰理論模型,20年后還被美國學者稱道。 如今何國鐘院士回憶起那段在大連郊區山溝里工作的往事,就想起自己給張存浩起的外號“張著急”。這位大自己5歲的領導“總是很著急,總想著國家交給的任務怎么能更快地完成,盡快讓國家用上。在他手下工作,壓力還是很大的”。何國鐘笑著說起這位一輩子的同事和朋友。 50多年前他與張存浩在山溝試驗站同住一個房間,每晚熱烈討論,周末同乘解放牌卡車滿面塵土地回家……這些記憶構成了老科學家們最珍貴的青春歲月。 時間的車輪很快駛入浩劫的十年。因從美國帶回的一個收音機,張存浩被冠以“美蔣特務”的名號,終止所有研究,全家遷往農村。 張存浩的夫人遲云霞記得一個細節,文革中不斷搬家,每次為減少行李,都要燒掉家里的書,每到這時張存浩就會悄悄躲出去,“你們燒書我受不了!笨磿撬3置翡J思維的方式,但此時對他來說已是奢侈。 六次抄家、三次自殺,很難想象懷揣著建設新中國夢想的年輕學者是如何挨過了那些個日日夜夜。 “他總覺得中國不會總是這個樣子!狈蛉俗疃盟膱允。在農村他挑水、燒鍋爐,還自己找來制劑給鄉親們調配農藥。 面對記者的采訪,張存浩的兒子說,在農村的一年半是兄弟倆和爸爸在一起待得最長的時間,因為沒有試驗需要爸爸。堅持最終讓張存浩看到了希望。罪名“查無實據”。1971年大連化物所成立化學激光研究室,任命張存浩為主任。 自1960年,世界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問世,激光因其亮度高,不需強大電能,而在軍事、民用方面展現了廣泛的前景,成為國際研究熱點。 1972年以前,我國多個單位都開展了相關的探索,“有人做氣動激光、有人做自由電子激光、有人做化學激光,但功率都不高,全國最好的只有0.3瓦!焙螄娬f。功率要提高、光束質量要提高、傳輸性能要提高,這些就是激光研究必須解決的問題。 張存浩和他的團隊再次進入山溝的試驗站從零開始,“赤手空拳”拼搏。張存浩面臨著又一次“轉行”,這一年他已經43歲。 他們研究的是超音速氟化氫、氟化氘激光。這是與國際同步、多學科的集成研究,而當時正處文革,國際學術交流幾乎停滯。重新回到研究工作中的張存浩面對的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經過張存浩和何國鐘、沙國河、楊柏齡等人的艱苦攻關,超音速燃燒型氟化氫、氟化氘激光器終于誕生。此項成果相當于當時美國發表的水平。 熟悉張存浩的人都知道,在這位老人溫和的外表下有股子倔勁。像他研究的光束,看準方向,勇往直前。 我國激光發展初期,一直存在技術路線選擇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我國一次激光研究的規劃會議上,張存浩對化學激光功率易放大、不依賴外部能源等獨特優勢作了深入闡述和說明。 他據理力爭,爭取決策層的支持,“我只要十分之一的經費,能做出比你更大的光!”張存浩在那次會議上的表現給當時在場的杜祥琬院士留下深刻印象!八o化學激光在我國的初期發展爭得了空間! 1983年張存浩與莊琦、張榮耀等人開展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的研究,首次發展出光引發/放電引發脈沖氟碘化學激光器。激光器的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1992年,張存浩領導的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器。40年來,“張存浩為推動我國化學激光領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倍畔殓f。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至今記得17年前在張存浩支持下回國的往事。當時,張杰是英國盧瑟福實驗室高級科學家,在激光領域已是世界知名的青年學者,而張存浩當時的身份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 從1991年起張存浩被調往剛剛成立5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接替第一屆主任唐敖慶先生,擔任第二、第三屆主任,這一干就是9年。 這份工作要求一個科學家要有更長遠的眼光和更寬闊的胸懷。 9年時間,張存浩依然是“張著急”的風格,因為他知道一個國家沒有雄厚的基礎研究是不會有后勁的。 科研成就 20世紀50年代,張存浩與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高效熔鐵催化劑,乙烯及三碳以上產品產率均超過當時國際最高水平。 60年代,致力于固液和固體火箭推進劑研究,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固體推進劑燃速的多層火焰理論,第一次比較全面完整地解釋了固體推進劑的侵蝕燃燒和臨界流速現象。 70年代,開創了中國化學激光的研究領域,主持研制出中國第一臺氟化氫氘化學激光器,整體性能指標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80年代以來,開拓和引領中國短波長化學激光的研究和探索。張存浩領導的研究團隊率先開展了化學激光新體系和新“泵浦”反應的研究;開展了雙共振多光子電離光譜技術研究分子激發態光譜和分子碰撞傳能動力學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或領先的研究成果。 在國際上首創研究極短壽命分子激發態的“離子凹陷光譜”方法,并用該方法首次測定了氨分子預解離激發態的壽命為100飛秒。 該成果被《Science》主編列為亞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混合電子態的分子碰撞傳能過程中的量子干涉效應,并明確此量子干涉效應本質上是一種物質波的干涉。 1983年,與合作者開展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放電引發脈沖氟碘化學激光器,效率及性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1992年,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器,整體性能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為推動中國化學激光領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張存浩先后在國內外共發表論文100余篇。 人才培養 張存浩一貫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積極創造和提供有利條件,促進團隊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 在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期間,積極推動制定了資助青年科學家成長的政策和制度、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科研環境,為優秀青年科學家的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培養碩士、博士生30余名,如學生解金春。 人物評價 張存浩院士一貫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幾十年來,他積極創造和提供有利條件,促進團隊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 在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期間,積極推動制定了資助青年科學家成長的政策和制度、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科研環境,為優秀青年科學家的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作為中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 他推動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倡導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贏得社會贊譽。 張存浩寬厚待人,嚴于律己,善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他尊重知識,非常重視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和使用,對一些有才干的中青年科技人員,他敢于大膽提拔并委以重任,為他們施展才華創造良好條件。 張存浩學識淵博,學術思想活躍,具有求實與創新精神、敏銳的學術判斷力和旺盛的科學研究活力。 他涉足的領域從催化、化工、化學反應動力學直到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激光化學等尖端和前沿科技領域。他的科研成果具有開創性,不少成果居世界領先地位。 相信我們的粉絲中一定會有人認識張院士,甚至還有很多朋友當過他的學生或者跟他共事過,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在后面留言聊聊他的事跡哦! 免責聲明:編寫或轉載此文是為了傳遞更多的信息,為光電行業盡一些綿薄之力。若文字或圖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有不當之處,請作者在20個工作日之內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協調給予處理。 聯系郵箱:lm@focaloptics.com,歡迎相關行業朋友與我們約稿。謝謝。 |
|手機版|搜索|焦點光學|光電工程師社區
( 鄂ICP備17021725號-1 鄂網安備42011102000821號 )
Copyright 2015 光電工程師社區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申明:本站為非盈利性公益個人網站,已關閉注冊功能,本站所有內容均為網絡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您對某些內容有質疑或不快,請及時聯系我們處理!
© 2001-2022 光電工程師社區 網站備案號:鄂ICP備17021725號 網站公安備案號:鄂42011102000821號 Powered by Discuz! X3.2
GMT+8, 2022-12-13 01:31